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Ready Stock] (现货) 《大乘起信论》信、觉、行之研究 (台湾书籍)
- Regular price
- RM 65.00
- Sale price
- RM 65.00
- Regular price
-
RM 0.00
分享
书名:《大乘起信論》信、覺、行之研究
作者: 释德容
出版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9-15
语言:繁体中文
ISBN:9789574578603
规格:平装 / 212页 / 23 x 17 cm / 黑白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湾
重量:0.5kg
内容简介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各宗所依重的经论之一,主要如华严、天台、禅、净土、密宗等都受其影响至深,内容所阐述的万法唯心,从「一心」、「二门」、「三大」的理论,到「四信」、「五行」的实践法门,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佛教思想的入门书。
《大乘起信论》(以下简称《起信论》)于南北朝时期译出,尔后三十年(约550-580)非常盛行,《起信论》对于早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开展,占有极其显著之地位。这段期间对于作译者尚无争议,直到隋朝法经《众经目录》,《起信论》首次被编列为众经疑惑部,成为最早对《起信论》「译者」提出质疑的记载。随后彦琮《众经目录》中则记载了《起信论》为真谛所译,但译出时代为陈而非梁。到了唐朝《开元释教录》再次确认《起信论》为梁真谛所译之观点。 另外,最先对造论者提出质疑的是唐慧均《四论玄义》,提出《起信论》非马鸣造,而是昔日地论师所造之论。然而,同时期高僧智恺与法藏则聚焦于佛入灭后,佛教的发展提出《起信论》为马鸣所造。
马鸣为悲悯长迷苦海的群生,破除邪见,树正法藏,特造此论。该论以义丰文约的表达方式,帮助末法众生显发自宅宝藏,最终返本还源。由于在隋唐期间《起信论》有很大影响力,相较之下,对《起信论》作译者的质疑便不受重视,因此质疑声浪很快地平息。二十世纪初,多位日本学者经过考证,主张《起信论》并非「马鸣菩萨造,梁真谛三藏译。」 再次引起中国学界激烈讨论,章太炎最早为质疑提出反辩。 继之,多位学者各提出正反意见,如高振农认为多数研究已倾向《起信论》是中国人的撰述。2017 年日本学者大竹晋出版《大乗起信论成立问题の研究》,此书是大竹晋历经十五年考证得出的成果,作者认为《起信论》于思想方面与菩提流支的著作关系最为密切,而《起信论》中表达方式则与昙林的文章最类似,因而推论《起信论》是从汉文佛教文献拼凑而成的论书,此重要成果也呈现在该书副标题中,即「『大乗起信论』は汉文仏教文献からのパッチワーク。」
关于《起信论》义理思想之争辩,主要可归成两类,一是以印度佛教思想作为正统佛教思想所产生的评论,另一则是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以唯识思想来判别《起信论》不合佛理之说法。此两点皆引起太虚(1890-1947)为首的武昌佛学院激烈反驳。综观《起信论》在二十世纪的讨论中,欧阳竟无和太虚为执牛耳,国学大师章太炎和梁启超在这方面为重要推手,王恩洋和吕澄对于论辩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争论正反之说可谓旗鼓相当。 冯焕珍认为内学院欧阳竟无等人对《起信论》乃至如来藏学的评破,实因宗派或门户之见所产生,因而从教、理两方面逐一反驳《起信论》非佛教说之观点。
关于《起信论》作译者、真伪问题如同千年疑案,引起古今学界诸多讨论,然而,通过对《起信论》诸多探讨,反而突显出《起信论》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如同吕澄认为禅、天台、贤首等宗之思想结构和发展,都受《起信论》影响,高振农亦提到《起信论》对整个佛教界的影响力是其他论著所无可比拟的,故民初中国佛教领袖太虚赐予《起信论》为大乘最高著作之美誉。由此可知,纵使《起信论》文本真伪未决,但它对中国佛教史的影响力却不容置疑。因此,本论文将不讨论真伪问题,而是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再进一步转向探讨其更深广的义理内涵。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
释德容,台中人,2008年依止南投龙泉寺上从下慈长老出家,翌年于竹林寺受具足戒。长年研习儒学、大乘佛法与净土教义。2021年毕业于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硕士,2023年起攻读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净觉佛学院。本书得以付梓,承诸缘成就之恩,愿以绵力帮助学术,更愿读者从中体悟大乘佛法的智慧与慈悲,于浊世悉发菩提心。
目录
编辑缘起
推荐序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第三节 文献回顾
一、「信」的相关研究
二、「觉」的相关研究
三、「行」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解脱之根基:信
第一节 佛教中信的演变
一、信的定义
二、原始佛教
三、部派佛教
四、大乘佛教
第二节 《起信论》信的含义
一、《起信论》造论因缘
二、释「大乘」与「摩诃衍」
三、释「起信」或「信」
四、释「大乘起信」
第三节 《起信论》中信的内容
一、起信后所证的菩萨阶位
二、起信应有的三心
三、起信的对象
四、信与无信之益或损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解脱之内涵:觉
第一节 如来藏思想之脉络
一、觉与如来藏的定义
二、原始佛教
三、部派佛教
四、大乘佛教
第二节 《起信论》如来藏缘起思想
一、缘起的基石:众生心
二、如来藏缘起的定义
三、觉:始本不二思想
四、不觉:性相不二思想
第三节 《起信论》熏习义
一、熏习的定义
二、染法熏习
三、净法熏习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解脱之实践:行
第一节 五门修行法
第二节 止观修行法
第三节 念佛修行法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原典文献
中日文专书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其它、辞典资源
附录一:《起信论》相关注疏、讲记
附录二:分析《起信论》之「信」
附录三:分析《起信论》之「无念」与「离念」
图表目录
图目次
图1 未入正定聚众生,依「信力」修行循环图
图2 如来藏与阿梨耶识的关系
图3 本觉、始觉、不觉与一心的关系
表目次
表1《大乘起信论》中「大乘」、「摩诃衍」总表
表2 论题《大乘起信论》之「大乘起信」三种解释对照表
表3《起信论》之「信」字分析
表4 祖师对三聚众生定义之比较
表5 三种发心之众生根器与菩萨行位
表6 法藏及子璇对《起信论》三心的注释
表7《起信论》始觉四位整理表
表8 三细六粗相与五意对照表
表9《起信论》之三种染法熏习
表10 法藏对施、戒、忍、进门之分科表
表11 对治凡夫、二乘人之障,明俱止观双运
商品評價
成為首位評論者
撰寫評分
您對於產品的評價
您對於產品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