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商品
内容介绍
禅,是宇宙的真理;
禅,也是我们的清净心、本来面目。
而宇宙真理或清净心,无非要从自心中显露。
参禅的目的,无非是要明心见性、了脱烦恼,回归清净自性。
書中以其特有的“尤俠風格”畫出99篇平易近人的“禪畫”。畫風線條簡潔,以親切幽默的對白詮釋佛法禪意,與現代生活契合的漫畫說禪,不落俗套,一解煩憂,值得細細體會!
《回首一笑七十年》完整记述了郑佩佩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童年、演戏、婚姻,到学佛、重出江湖,郑佩佩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多姿多彩。
《回首一笑七十年》完整记述了郑佩佩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童年、演戏、婚姻,到学佛、重出江湖,郑佩佩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多姿多彩。
撷取自佛光山印度佛学院在菩提伽耶为当地小孩开办的教育课程之每周上课日记,加上作者陈菽蓁的观察采访记录书写而成,它写孩子、写课程,写与印度相关的人事物,也写入佛陀的事迹及教法,推荐给所有读者,期望所有读者对生命、对幸福、对爱,能有更深广的体悟,能有更深切的珍惜。
内容简介:
在巴西弘法十五载的觉诚法师,秉持佛光山「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之四大宗旨,以及「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之四大工作信条,在巴西如来寺深耕星云大师所播下的菩提种子,将被喻为「佛法边地」的南美洲,乃至遍地流民的巴西贫民窟,改变为人间净土。
在巴西圣保罗有座庄严宏伟的「如来寺」,寺里认养的孩子,全是贫民窟里失恃、失怙、失养、失教的儿童,其中有跷课不上学的孩子、有抢劫偷窃的嫌犯、有为毒贩跑腿的小羔羊……
如今,这些孩子个个见人就合掌为礼、声声称念「阿弥陀佛」。孩子们都有如巴西的阳光,那么自然、温暖而且有着毫无染着的纯真与热情。他们就是「如来之子」!
专文推荐
心定和尚以讲故事作为弘法开示的「药引」,不但其所发挥的「甘草作用」可让信众更容易亲近佛法,也让佛法欢喜自然地融入民众的意识信念之中,比起严肃的说教方式肯定会起着更显著的作用和影响。
马佛总副总会长 明吉法师
内容简介
《定和尚讲故事》内容所阐述的佛教因果业力的感应故事,包含了丰富的佛教教育理念,当中的篇章都教会我们要有恭敬供养心,不可以有轻慢心、祸福吉凶,自心感召、说话要厚道,文字也要厚道,切忌以苛刻锐利的文笔伤人、行仁义,存慈悲,消灾劫、希名欲利损阴德、珍惜人身、忍辱持戒等等良好的生命和生活价值观,读者只要心生欢喜受用,必能改变整个人生的方向。
内容简介
江秀真,不仅是台湾第一位完攀世界七顶峰的女性,更是全球首位完攀世界七顶峰及分别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南、北侧路线,二度成功登顶的女登山家。
登山是向大自然学习的过程,其中蕴含的哲理学无止尽,像是登山时必须低头,因此「愈上高山,愈谦卑」是她登山的最大感触。
内容简介
1.生活就是一种「喝无我茶」的行脚旅程,俯拾皆能观照调伏内心。全书以法悦、如是、红尘、归零四大轴线贯串,积极传达物欲横流中,人我亟需的「修心整容」术。
2.内容偏向生活的多元面向,含有生命观、知识观、自然观、教育观及修行观,为不同年龄、信仰的读众,爬梳出与顺逆境相对应的新观点。
3.文意浅白、寓意深刻,是一门启发内在的「人学」课程,可以反思人生及修正自我。为家长、老师、上班族、青年学子们,最实用的情绪管理读本。
「黑暗,还有光,」
只要你勇敢穿过黑夜,
必然能活出光明、希望。
感谢顺境、逆境的因缘,
必中有力量的人,
才能拥有风的自由。
渐冻人陈宏用全身唯一能动的眼睛,耗费一年的时间,一字一句写成触动人心的人生体验。
虽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字字皆辛苦。
一篇一篇的文章完成了。
通常说一个字,陈宏要眨眼6至10次。这是记录、整理的一方,写下来的手稿。
整理者必须根据注音,写出中文,这也要花费一段时间。
最后,再请陈宏校对,才算圆满。
内容简介
一趟真真实实的印度生活之旅,物质贫乏的孩子、困顿却质朴环境、给与不给的痛苦,震撼得让人抛开文明枷锁,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和抛却所执。
作者藉由行脚印度,寻找心里的悉达多。原来,归于零才能全然地身心平衡,看见方寸间的悉达多。
收录五章节共三十三篇文章,配上作者拍摄,充满同理情感与宗教情怀的照片,忠实呈现当地生活面貌,亦让读者更有所感。
內容簡介
佛世时,常与弟子们在山林岩洞中坐禅,这些森林、旷野、荒凉的寂静处,皆称为阿兰若。《走进阿兰若》为作者出家十八年,透过时间沉淀经验,练笔也练心的第一本着作。
作者感于「行脚」是佛弟子磨炼心性、提升心灵层次的必修功课,全书以行脚参学为出发,除了游历名山古剎,也纪录学佛修行的心得。
为何弥勒菩萨总坐山门外?禅者要进「选佛场」?韦驮菩萨手持宝杵有何用意?禅宗法脉又是如何「一花开五叶」?…随文可见佛法的禅味妙谛,有寺院建筑之美、佛菩萨的来源典故,在探寻禅宗法脉、佛光祖庭中,更能从一砖一瓦、甚至参天古木里,用眼去看、用心去悟,怀古思今,沧桑历史里原有亘古而弥新的真理。这些修行体悟、故事典故,无一不是现代人点拨禅心的舟楫。
排序由
显示
每页
专文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于丹 专文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符芝瑛倾力完成的一部全面展示大师风采的传记作品。 星云的个人经历和弘法事业已经广为人知,从扬州到台湾,从宜兰雷音寺到高雄佛光山寺,从“艰难开创佛光山”“教育僧才俗众”“广设全球道场”到“弘扬人间佛教”,他将佛门传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厘订仪制,有破有立,入佛法于生活的喜怒哀乐之中,“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积聚众人的愿力,四十几年遍弘佛法于五大洲。当年的一位平凡和尚,成就了如今不凡的志业。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星云大师亲著关于梦想与生命的故事,不仅为您揭开佛光山开山历程中,鲜为人知的事迹,你也可以从书中领悟,慈悲将成为时代的思潮,慈悲将化为实践梦想的能源。
1976年,星云大师来到这一片荒山
他说:「人不来,佛来就好!」
这一生,他为了佛教,忍饥忍苦忍谤…
云水三千,弘化五大洲。
这本书是大师为所有众生开发「佛心佛性」
肯定「我是佛」。
共同追寻,共同努力
把人间建设为善美的佛光净土。
内容简介
从数学与物理概念谈生命:借用数学的函数概念来比喻,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种连续函数,或者更为宏观地说,每个人的生死流转历程都是一种连续函数,而且是跨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命的连续函数,虽然一直都在起伏变动,但是不论其变动得如何剧烈与曲折,都「不曾断裂」,更「不会断灭」
从佛教的三世观说明生命的延续性:「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说明生命是一种「连续函数」的生命观点而不单就是「一世生命观」。也叙说「死亡」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一期生命」中带有「相对意义」的「分段终点」,并非隔绝今世与来生的关卡,相反的应该是衔接今世与来生的枢纽。三世生命观的时空架构与宏观视野来看,就不再是天人永隔的无解难题,而可以有生生世世「感应道交」的精神共鸣,以及「天地何处不相逢」的因缘契机。
我们的来生是能够由自己选择的:
人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来生,不仅是来生,就是我们现在这一生,也是当初大家随自己的意愿选择而来的,然而这最为关键的是,在个人生命的「使用年限」与「赏味期」届满之前,切记!务必要保留精神及体力,意识清醒,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预知时至」,到了最后临终之际,才能「正念现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潇洒走一回,如愿往生!
生命是永续经营的:
《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于法不说断灭相」与《法华经‧方便品》所云的「世间相常住」,相互呼应。虽然佛法讲世间诸法皆是因缘生灭,但是不说断灭相,「断灭」即是归于虚无。经文中所蕴含的义理是,外在器世间的宇宙,有「成、住、坏、空」的变化,但不断灭,而是「永续」的。内在有情众生的生命,有「生、老、病、死」的迁流,却非断灭,也是「永续」的。
作者从妈妈最后的生命示现—阐述自己的永续生死学功课
内容介绍
人生,是一场需要耕耘的旅程
人间行者,行走人间通过好奇的眼、柔软的口、赤子的心以「创造性思考」的细腻思惟结合「另类观点」的小故事宣说生命的「知」与性灵的「觉」快乐,枯萎了吗?幸福,沉睡了吗?
生命的小魔镜,却把生活变成大磨境,除了失落、感伤、怨怼,
你,也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
陪伴您同来体验今生最丰穰的心灵旅程
如果爱因斯坦与佛陀,穿越时空而相遇,想象一下两人会谈些什么呢?佛陀是否会针对宇宙万象开示缘起法,而爱因斯坦则大谈相对论呢?
这样的会面,终究不可能实现。不过,佛学与科学,不只是存在于宇宙的自然法则之中,也在这一本书有着美丽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