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分类
佛光文化新书《生活唯识》,内容原连载于《人间佛教学报‧艺文》,现结集出版。此书作者为日本当代唯识学权威横山纮一教授,他引领读者跳脱窠臼,以「唯识」思惟日常,透过瑜伽实践,观察、分析自心,进而明示正确的人生态度。全书共分为六讲,文字浅显易懂,搭配印象深刻的插图、贴近人心的事例,让人得以一窥「唯识生活」之堂奥。
全店,西马免邮
商品存货不足,未能加入购物车
您所填写的商品数量超过库存
每笔订单限购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现库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作者:横山纮一
横山纮一,日本佛教学者。专精唯识学说,编著有《唯识思想入门》、《汉梵藏对照瑜伽师地论总索引》、《十牛图の世界》、《唯识佛教辞典》等。现为日本立教大学名誉教授、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兼任讲座教授、东京佛光山寺讲座教授,兼及NHK电视台生命教学讲座等。
2017年4月至9月,日本NHK 电视台邀请教授开设「日本NHK 心之时代.宗教与人生电视讲座」,并结集成《生活唯识》一书。
目录
第一讲 唯识的历史和基本思想
第二讲 「自己」到底是什么
第三讲 「体得」唯识
第四讲 来自深层的健康
第五讲 唯识的科学性
第六讲 「生命体时代」的到来
内容连载
第五讲 唯识的科学性
一、「唯识」兼具科学、哲学、宗教三要素
我不断强调「唯识」是「兼具科学、哲学、宗教三要素的普遍思想」。首先就科学来谈。
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的英文是「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原意是系统化的知识,演变成现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问之意。换个角度说,科学基本分为「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问题,可定义为「以一切存在为对象进行观察、思考的人类活动」。按此定义,可以说「唯识」具有科学性的一面,因为「唯识」把存在全体称为「一切法」(诸法),以一切法为对象进行观察、思考。如果把科学定义为「分析某个对象并探究其构成要素的人类活动」,阿毗达磨恰恰相符。 「阿毗达磨」是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 「dharnma」为「存在」,「abhi」是「分析」之意,阿毗达磨就是「分析存在」,同样也和科学精神相通。
其次就哲学而言。哲学的英文是「philosophy」,源自希腊文「philosophia」,原意是「爱知」。所谓的「知」,是以知道真正实在的东西──即「真正实在」为目的。与此相对,「唯识」是以了悟真如──即究竟真实的「空」为目的,既有和哲学意义上的「真正实在」不尽相同之处,也有交集之处。如果把哲学定义为「通过悟性(理解力、思考力)对事物进行逻辑思考的人类活动」,那么,「唯识」也不是单方面相信释尊所说的教理,而是要求思考教理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唯识」和哲学也有交集。
最后就宗教来说。宗教的英文是「religion」,由拉丁文「religare(再结)」而来,原意是「再一次的结合」,明治以后,把「religion」译成日文「宗教」一词。 「唯识」虽与世上众多确立唯一真神、宣说神祇信仰的宗教有一线之隔,但若把「宗教」定义为「逃离苦难的人类活动」,那么,以摆脱苦难为最终目标的「唯识」,也属于宗教。
二、「唯识」重视因果法则
科学是透过观察「现象」,再以「因果法则」来理解世界,即自「结果」所显示的现象推导出原因。也就是说,科学的方法就是追究其原因和结果。同样,「唯识」也根据「因果法则」来观察「现象」。在此先说结论,「唯识」的「因果法则」就是所谓的缘起法则。
缘起的正式名称是「因缘生起」,意即所有的现象都由「因」和「缘」产生。因是根本原因,缘是辅助条件。譬如植物种子是因,即根本原因。播种的土壤、浇灌的水、适当的温度等是缘,也就是辅助条件。由因和缘这两种因素,产生植物发芽的结果。现在仅举植物发芽一例来说明,观察由因和缘产生的「自然界中的所有现象」就叫做自然科学。
现象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我们把物质和精神简单表示为「物」和「心」。由此,因果法则分成「物的因果性」和「心的因果性」。自然科学追究的是「物的因果性」,而「唯识」则从「所有现象都由心产生」的立场出发探究「心的因果性」。严谨地说,「唯识」探究的是「物心一如」的因果性。物心一如就是「物质和心是一体」之意。 「唯识」认为,自然科学所说的「物」存在于心内。
从更严谨的角度说,「唯识」不承认心外有物的存在,即所谓唯识无境。因为唯识无境,所谓的「物」应以「身」来代替,所以是「身心一如的因果性」。以下我们来细说这些因果性。
原文书名: 唯识に生きる
出版日期: 2021年9月15日
ISBN: 978-957-457-591-6
页数: 192版
出 版 地: 台湾
尺寸(公分): 14.8 x 21
装订方式: 胶装
印刷方式: 色印刷
(199901003527 / 478427-U)
Tel: +603-7877 6878
HP: +6016-277 4246
HP: +6012-803 6878
Email: customerservice@fgp.com.my
43A, Jalan SS3/29, Taman University, 473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 2022 佛光文化事业(马)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